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6,28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建筑 > 建築之麻醉
建築之麻醉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建築之麻醉

作者: 尼爾.林區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05-03-10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40.00
市场价格: RM36.51
本店售价: RM32.49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在這本簡短、且意圖引起爭論的書中,作者集結了諸如班雅明與布希亞等哲學家與文化評論者的想法,針對當代建築文化越來越熱衷於影像與影像製作所產生的結果,開發出一個既新鮮又具高度尖銳性的評論。

  這是一本具有爭議性的作品。在聲明與爭議已經不再流行的年代?堙A本書的出現看來也許並不恰當,不過西方文化在溫和政風的領導下所形成的開闊胸襟與多元社會,正好切合了本書的需要。建築文化的自由開放總容易敗在變成對於自由主義的服從上,它們之間有種特定的關連。本書無疑是具有相當爭議性的,只要能引起人們的議論,就已經達到了它想在那些過於自滿的世界中,製造爭議的基本企圖。

  用於辯論的文字通常都會走偏鋒,這方面本書尊奉布希亞的「致命策略」(fatal strategies) 將分析推到極致。如果我們覺得這其中的許多爭論看來有點誇張,並在有些時候可能導致荒謬的普遍性時,我們應該它們視為是故意的策略。本書的文字表達缺乏真實性,但它並不是真實的變形,它以強調當代建築文化中相當寫實的問題為目的。

  本書所描述的是當代哲學與文化理論。特別的是,它試圖要讓人全覽以「影像」為主題的歐洲評論思考。本書以班雅明與其他學者的作品起頭,並透過德博 (Guy Debord) 與布希亞的想法延伸。雖然這些思想家之間的想法並不一致──事實上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立場,有許多的差異與張力──但整體來說,他們的作品為影像角色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批判。本書將這種評論帶入建築界,它試圖要讓這個圈子接觸到新的概念,並挑戰近年來掌控這圈子的缺乏嚴謹性的想法。

  本書的出版前提是由於建築師越來越沈迷於影像與影像製造,甚至到了會對他們的專業造成傷害的地步。這些影像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也許具有麻醉劑般的效果,它們減少人們對於社會與政治的覺察,讓建築師遠離日常生活的真正考量,窩在自我的美學保護繭之內。在這沈迷於影像的世界中,建築的美學吵鬧著、威脅著說它要成為建築的麻痺,對於美學的沈迷導致一種沈迷的美學,並逐漸造成評論意識的流失。這造成一種漫不精心的消費文化,有意義的對話不再有存在的可能,在這樣的文化中,唯一有效的策略就是誘惑。建築設計被貶為一種空洞的表面遊戲與誘惑形式,而哲學則適當地成為辯護這些形式的表面理智裝飾。

作者簡介

尼爾.林區 Neil Leach
  為建築師及建築理論學者,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 (AA) 及德國狄索建築學院,同時身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巴斯大學建築理論教授。除《建築之麻醉》一書外,另著有 Millennium Culture (Ellipsis, 1999)、China (Map Office, 2004)、Forget Heidegger (Paideia, 即將出版) 以及 Camouflage (MIT, 即將出版)等多本書;亦身兼多本著作的編輯或共同編輯,包括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 Culture Theory and of Architecture and Revolution (Routledge, 1997)、Digital Tectonics (Wiley, 2004) 等書。他同時為 2004 年北京建築雙年展《全速前進》(Fast Forward>>>)、《熱點》(Hot Spots)、《腦細胞》(Brain Cells) 前衛建築展策展人。

譯者簡介

宋偉祥
  賓州大學建築碩士、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譯作有《數位蓋瑞:探索材料極限的數位化建構》、《先進科技:電腦時代的建築》、《輕建築:新境界城市》、《數位艾森曼:電子時代的事務所》及《建築之麻醉》。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