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67,44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戏剧 > 戲曲演進史(八)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精)
戲曲演進史(八)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精)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戲曲演進史(八)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結論編(精)

作者: 曾永義
出版社: 三民
出版日期: 2023-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250.00
市场价格: RM190.15
本店售价: RM169.2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近現代戲曲編〕、〔偶戲編〕與〔結論編〕。

  〔近現代戲曲編〕前參章從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發展,與其劇目、文學、藝術,腔系音樂特色談起,分析花雅爭衡歷程。第肆章論述「詩讚系板腔體」與「詞曲系曲牌體」彼此推移,乃至合流蛻變,終使花部之西皮、二黃結成複合腔調,稱為「京劇」,雄峙劇壇,流播全國,取代崑劇之主流地位。第伍章考述京劇「流派藝術」的建構過程及其盛況。第陸章探討折子戲,崑劇自明代萬曆即流行「折子戲」的演出型態,後京劇亦時以折子戲呈現,迄今不衰。第柒章從晚清的戲曲變革、論爭談起,再分述海峽兩岸的戲曲走向與影響,關注臺灣戲曲跨界、跨文化的現象,提出改革的諍言。第捌章聚焦臺灣地方劇種,探究南北管戲曲的根源與發展,考述歌仔戲的淵源、形成、流播與變遷,分析兩岸歌仔戲的發展。

  〔偶戲編〕共捌章,敘述偶戲有傀儡戲、影戲、布袋戲三大類,分別探討其起源與發展流播。偶戲最早起源於先秦之木偶喪葬俑,後從避邪除煞而為喪家樂,進而用於嘉會歌舞,逐漸形成娛人的戲曲。偶戲在唐代與講唱故事結合,至兩宋瓦舍勾欄盛行,遂臻鼎盛。元明清時偶戲已遠傳海外,今則與時俱進,展現偶戲藝術新風貌。

  〔結論編〕〈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為全書之總體審思與觀察,將卷帙浩瀚之《戲曲演進史》等十編,統攝於小戲、大戲、偶戲等三大體系,精要述其演進脈絡,並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本編以「統緒既立、骨幹已成」之方式,讓讀者再一次鳥瞰戲曲演進的來龍去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目錄

代序
辛〔近現代戲曲編〕
序說
第壹章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與發展之徑路
引言三
一、近現代地方大戲形成之徑路
由小戲發展而形成
由大型說唱一變而形成
以偶戲為基礎而形成
二、近現代地方大戲發展之徑路
小引
汲取其他腔調而壯大者
與其他劇種同臺並演而壯大者
以傳統古劇為基礎而蛻變更新者
隨劇種聲腔的流布而產生新劇種者
結語
第貳章近現代戲曲大戲腔系音樂流播後產生之特色
引言
一、崑山腔系
二、皮黃腔系
三、高腔腔系
四、梆子腔系
結語
第參章近現代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與文學特色
引言
一、地方大戲之劇目題材
四大腔系之重要劇種及其劇目
地方大戲之同一題材多跨腔系之呈現
歷史人物的民間戲曲造型
二、地方大戲之文學特色
小引
梆子腔系
崑山腔系
高腔腔系
皮黃腔系
第肆章近現代戲曲劇種雅部「詞曲系曲牌體」與花部「詩讚系板腔體」之雅俗推移
引言七九
一、明嘉靖至清康熙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戲曲雅俗推移已見嘉靖間人著述
明萬曆至清康熙間之「宮戲」與「外戲」
清康熙間「宮戲」崑弋之爭衡
二、清乾隆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小引
崑京之雅俗推移
崑梆(陝西梆子)之雅俗推移
京梆(四川梆子)之雅俗推移
崑亂之雅俗推移
三、乾隆末至道光間之戲曲雅俗推移
乾隆末崑徽之雅俗推移
嘉慶間崑徽繼續雅俗推移
道光間崑徽推移結果促成皮黃戲成立
四、清咸豐同治至清末光緒宣統間之京劇、崑劇與亂彈戲
京劇獨霸劇壇
崑劇殘喘之情況
亂彈之情況
結語
校後記
第伍章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及其異彩紛呈
引言
一、「流派」之名義與構成之要件
諸家對「流派」名義與構成要件之看法
《中國京劇史》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著者對「流派」名義與構成條件之看法
二、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共同背景因素
戲曲寫意程式性和演員腳色化之表演方式
詩讚系板腔體之藝術特質
京劇進入成熟鼎盛期才是流派建立和完成之時機
三、京劇流派藝術建構之基礎為唱腔
「腔調」之要義
「腔調」之流播質變與歌者「唱腔」之提升「腔調」
西皮、二黃腔藝術之提升
四、京劇「流派藝術」完成獨特風格與群體風格之歷程
經名師指點轉益多師成就所長
班社中掛頭牌,名腳配搭同演,組織創作團體,開創專屬劇目
透過腳色創造獨特鮮明之劇中人物
「流派藝術」由獨特風格到群體風格
結語
第陸章崑劇、京劇「折子戲」之背景、成立及盛況
引言
「折子戲」之名始於中共建國之初
陸萼庭對「折子戲」之重要觀點
學者和著者對陸氏觀點之商榷
一、折子戲名義考釋
三種最新辭書之折子戲定義
與「折子戲」相對應之名詞
「折子」之根源
「摺子」與「掌記」之關係
二、折子戲產生之背景
以樂侑酒之禮俗
家樂之傳統與明清家樂之興盛
南戲傳奇之冗長及其文詞之雅化
三、折子戲之先驅與成形
先秦至唐代之「戲曲小戲」與宋金雜劇院本
北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明清民間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戲選本之摘套與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中之零折散齣
四、折子戲之興盛情況三○五
明清選輯之「自名」方式與「折子戲」之構成
由士大夫觀劇記載看明代萬曆以後折子戲之盛行
其他資料所反映之晚明折子戲
清代以後折子戲昌盛之概況
結語
第柒章晚清以後戲曲劇種之趨勢簡述
引言
一、晚清之戲曲改良與五四之戲曲論爭
晚清之戲曲改良
五四之戲曲論爭
二、一九四九年以來大陸之戲曲走向
中共建國七十年間之戲曲政策
中共戲曲政策所產生之影響
戲改對訂製劇種所造成之影響
一九九三年「天下第一團南方片」所見之戲曲劇種現象
三、一九五九年以來臺灣之京劇走向
小引
奠基期(一九五○年代)
發展全盛期(一九六○、七○年代)
創新轉型期(一九八○年代)
「大陸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一九九○年代)
四、臺灣當前之所謂「跨界戲曲」與「跨文化戲曲」
現代戲曲「跨界」之現象
跨文化劇場(戲劇)
跨文化戲曲
結語
第捌章臺灣主要地方劇種之探討
引言
一、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
小引
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
梨園戲三派之特色及其淵源之形成舊說
筆者對梨園戲「上路」、「下南」淵源形成的看法
筆者對小梨園「七子班」淵源形成的看法
小結
二、試探臺灣「北管音樂」與「亂彈戲」的來龍去脈
小引
臺灣亂彈戲與北管音樂
北管音樂的總體內涵
臺灣北管與泉州惠安北管的比較
臺灣北管與臺灣崑腔、十三音館閣之關係
亂彈,西秦腔、梆子腔,福祿(福路)之關係
西皮、二黃與閩臺北管之關係
三、臺閩歌仔戲關係之探討
小引
歌仔戲的淵源與形成
歌仔戲在閩南的流播與變遷
兩岸歌仔戲的發展與近況
兩岸歌仔戲的交流與展望
小結
結語
結尾
壬〔偶戲編〕
序說
第壹章傀儡與傀儡戲之起源
一、傀儡之起源:先秦喪葬俑、大桃人與方相氏
二、傀儡戲起源三說
漢初陳平秘計說
西周穆王偃師說
外來說
第貳章唐代以前之傀儡百戲:水飾(水傀儡)
一、兩漢傀儡用於嘉會與喪葬
二、北齊之所謂「郭公」
三、北齊南梁之傀儡製作與演出
四、隋煬帝之「水飾」
第參章唐代之傀儡戲:懸絲傀儡與盤鈴傀儡
一、唐代傀儡戲融入生活
二、唐詩中之傀儡戲
三、林滋〈木人賦〉
四、唐代傀儡之工巧
第肆章兩宋之偶戲:傀儡戲五種、影戲三種
一、《東京夢華錄》等五書中之宋人偶戲
二、宋人詩中之傀儡戲
三、志書叢談中之傀儡戲
四、筆記叢談中之皮影戲
五、宋人傀儡戲之樂器
第伍章影戲之淵源形成
一、影戲源於漢武帝王夫人(亦作李夫人)說
二、影戲源於「燈影」說
三、影戲源於唐代俗講說
四、影戲源於中國說
第陸章元明清之傀儡戲
一、元代之傀儡戲
二、明代之傀儡戲
三、清代之傀儡戲
第柒章元明清之影戲
一、元代之影戲
二、明代之影戲
三、清代之影戲
北京
陝西
河北
浙江
福建
四川
廣東
江蘇
山東
甘肅
第捌章布袋戲之來源
結尾
癸〔結論編〕
結論:戲曲劇種演進之脈絡
引言
一、小戲之演進脈絡
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體系
宮廷官府戲曲小戲「參軍戲」體系
民間戲曲小戲《踏謠娘》體系
二、大戲之演進脈絡
由地方小戲發展形成之「南戲」
由宮廷小戲發展形成之「北劇」
以南戲為母體與北劇交化而形成之「傳奇」
以北劇為母體與南戲交化而形成之「南雜劇」
明清腔調劇種與戲曲劇種之遞嬗軌跡
三、偶戲之演進脈絡
傀儡戲之起源與發展
影戲之起源與發展
布袋戲之起源與流播
附論:臺灣主要地方劇種
結語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