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2,099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励志 > 两性与家庭关系 >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上一张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下一张
prev next

親情救贖:孩子的心病是為了拯救父母

作者: 高橋和巳
出版社: 究竟
出版日期: 2018-05-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70.00
市场价格: RM41.07
本店售价: RM36.55
促销价: RM36.14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不僅父母愛著孩子,
孩子也用他們的方式守護著父母。
原來,情緒的陰影和黑洞中,有出於親緣關係裡深深的愛……

  拒絕上學的駿一說:「為了讓媽媽發現自己的痛苦,必須更過分才行……」
  罹患厭食症的理莎說:「媽媽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是外婆的……」
  因家暴離婚的優希說:「看見女兒臉上出現我所造成的瘀青,小時候對父母的恐懼全部回來了……」

  父母的生活模式,竟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精神科醫師揭開「親與子」驚人的真實面貌!
  讓做父母的感動:原來我是這樣深深被孩子愛著。
  讓做孩子的得救:儘管父母不完美,我卻不再為此受苦了!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依靠的守護者,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冀望成為父母的助力。

  但如果他們連同父母的矛盾與痛苦一起承擔,就會在渴望自立與對家人的依戀間不斷拉扯,而形成繭居在家,拒絕上課或上班、吃不下飯、不自覺使用暴力、無法獲得存在感等等「心病」。

  本書作者身為精神科醫師,以書中觸動人心的諮商案例故事,精準解析親子關係的心理之謎,幫助每個「受傷的孩子」克服心病,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而「壞掉的大人」也能藉由讀懂孩子的心病,解決內心的矛盾,在人生的後半段重生。

好評推薦

  讀者淚推:一本讓自己改變並重獲自由的書!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專文導讀推薦!

★讀者好評推薦★

  「這是本讓守護著父母的長男、長女們都深有同感的一本書。」

  「讀完書後,我覺得自己獲得救贖。」

  「讀完書後,我覺得自己的世界改變了。」

  「我邊讀邊點頭贊同,並且感同身受。」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的父母應該會想跟這位心理醫師會面談談。」

  「我從小就在母親的威嚇下,成為很會看人臉色的孩子。這本書中介紹了更多處境比我還艱難的人們,拯救了我,讓我不再責備『無法平凡』的自己。」

  「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我們來自的家庭。」

  「書中內容與近年流行的阿德勒心理學有相通結論,更從不同角度來引導讀者。」

  「這本書闡述了真正能治療心病的方法。」

  「這是唯一一本能讓被囚禁的我們獲得解放、重獲自由的書。」

  「希望更多人可以讀這本書,讓心情更加平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橋和巳 Kazumi Takahashi


  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1953年出生。從福島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神經精神科工作。最後從都立松澤醫院精神科主任退休,在東京開設診所,持續進行診療。此外也熱心於諮商師的教育,從事督導工作。著作包括《了解「心」的技術》《重生之心》《我想消失――從受虐者的生活模式了解心的幸福》《我是「壞孩子」嗎?》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未來年表》《不服來辯!15場哲學大師的Battle》《轉大人的辛苦》《洗腦》等書。


目錄

前言 心的「宇宙期」 
孩子知道大人已經忘記的事情 
孩子向母親學習「心理系統」
什麼是心的「宇宙期」?
 
第一章 為了拯救父母而繭居在家的兒子

1 學齡期的孩子會完整複製父母的生活模式
──寶寶叛逆期,是人類初次獲得自由的時期
──小學三年級生健太的某一天

2 叛逆期的激烈程度,將與父母教導的「內心矛盾」成正比  
──父母痛苦的生活模式,正在折磨著孩子  
──強迫父母修正生活模式的青春期「心病」  

3  「為了消除媽媽的痛苦,我開始拒絕上學」  
──拒絕上學、繭居問題的三個背景
──「為了引出媽媽的痛苦……」兒子說出謎樣話語,暴力日漸加劇
──第一個要求是「媽媽,請發現我的痛苦」
──施暴的理由是,孩子覺得只有自己在忍耐
──第二個要求是「消除媽媽的痛苦」
──「什麼都能獨立完成」就是母親的痛苦
──了解自己為什麼「不允許兒子撒嬌」
──尾聲—兒子的叛逆拯救了父母
──父母察覺自己的痛苦時,孩子的「心病」就會消失

4 因為擔心父母的老年生活,而在三十二歲時繭居
──突然開始「幫忙做家事」的兒子
──不是憂鬱症,而是社會性「繭居」
──沒有叛逆期的溫和兒子
──實現父親遺憾的兒子
──父親無法選擇的生活模式vs 兒子希望的生活模式
──緩和父親的緊張後,兒子開始啟程
──為了獲得父母認同的努力,轉變成為活下去的努力

第二章 女兒的飲食障礙,療癒了母親的人生

1 厭食症是「忍耐第一」帶來的結果  
──厭食症與暴食症  
──女兒的厭食症治癒後,母親卻罹患了「憂鬱症」  
──「媽媽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是外婆的」  
──女兒以從母親學習來的忍耐而生活著  

2 停止彼此的忍耐,恢復母親與女兒的人生    
──改善飲食障礙的四個階段
──女兒希望聽到的不是「對不起」,而是「謝謝妳」  
──沒有與母親相處的記憶,就是因為忍耐  
──女兒教會母親人生的安心感  

第三章 受虐兒將產生「相反的善惡觀」

1 在虐待中長大的母親,也會把孩子逼到走投無路  
──虐待兒童的分類與原因  
──一打女兒就停不下來……  
──「我的存在感來自忍耐」  
──兩次婚姻.家暴的老公.離婚訴訟.夢
  
2 無法停止虐待,是因為心理系統的反轉  
──與普通人「相反」的善惡觀  
──虐待的連鎖效應  
──「我又打菜奈了,我和自己的父母沒有兩樣」  
──收到菜奈的溫暖訊息,善惡再度反轉  

第四章 與父母沒有連結的孩子,提出不可思議的控訴

1 與父母沒有連結,將使世界變得稀薄  
──一句如異鄉人般的控訴:「或許我與眾不同吧?」 
──不是「孤獨感」,而是「孤立感」  
──「我家好像和別人家不一樣」  
──不想談論母親的理由  
──推測母親的心理狀態  
──如果父母「缺席」,心理系統將無法建立  

2 想在這個世界解決問題,就是回到「與父母相遇」之前  
──我是「存在感」稀薄的贗品  
──接受母親的障礙  
──「我發現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從追求相同事物的確信中,產生「社會存在感」  
──問題只在有辦法解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自我的「存在」,是微小的幸福與莫大的自由  
──「可以順著自己的感覺而活」  

第五章 心理發展的最後階段—「宇宙期」

1 有無生活實感的差異  
──生活實感承襲自父母  
──影響心理系統的三種親子關係
 
2 成人期之後,可能有「宇宙期」  
──遠離日常生活後所看清的事物  
──三個關鍵詞:「異鄉人」「中年危機」「價值的相對化」  

3 從離開「這個世界」到進入「宇宙期」的心路歷程  
──喪妻者所體驗的「內心不安」  
──日常生活的意義改變,看見一直以來追求的人生全貌  
──接受「對妻子的背叛」,變成一個人  
──體驗獨自一人單純「存在」的瞬間  
──「宇宙期」充滿「一切沒問題」的感覺  

後記 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  
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理論」在諮商中不適用  
希望讀者看過本書後,重新正視自己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