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3,06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小说 > 文学研究 > 三教論衡之儒學新思
三教論衡之儒學新思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三教論衡之儒學新思

作者: 龔鵬程
出版社: 風雲時代
出版日期: 2023-02-0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600.00
市场价格: RM91.27
本店售价: RM81.23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儒家思想為中華文化之精髓
  然而你真的讀懂了孔子?真正理解了儒學?
  歷來儒者是否走錯了路?儒學如何經世致用?
  當代儒學又如何發展成一種生活儒學?

  當代大儒龔鵬程談儒家
  飲饌政治學、星象政治學
  曆數政治學、聖典詮釋學等等
  唯有開發這些被掩沒的課題
  才有助於推展儒學之研究
  我能知孔子,殆如莊周之知魚於濠上
  千古遙契,莫逆於心

  孔子曾被稱為「聖之時者」。這個「時」,一般研究儒家的人都僅理解為他是個懂得時機的人,進退能因時制宜,卻往往忽略了孔孟論政均極重時義。孔子常說要「使民以時」,孟子亦云「斧斤以時入山林」、「不違農時」。與西方政治學相比,儒家這種重天時的態度,實在是非常強烈的。

  儒家之學,我童而習之,對它感到熟悉、親切,自然不在話下。而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我還相信孔子、喜歡孔子。相信,不是宗教式的感情或信仰;喜歡,不是道德文化使命式的敬愛。同樣地,我對孔子和儒學的理解,也不僅是客觀知識的掌握、考古材料的梳理或理論認知的拼圖。

  我的性氣與處事方式,多幻設、喜遊戲、矜才情;我的學問,雜於道、釋、文、俠之間,皆與孔子貌不相似。然而,正因不求貌襲,所以神似,此則非他人所能知也。

  國學大師龔鵬程指出歷來儒者如何走錯了路,儒學尚有許多豐富內涵待抉發,本書談論儒家的飲饌政治學、星象政治學、曆數政治學、聖典詮釋學、性學,以及儒家與道教之關係,皆是學界未知或漠視的課題。唯有開發這些課題,才有助於推展儒學之研究。而作者更提出了「生活的儒學」才是這個時代的儒學實踐之路,可以此避免儒家喪失歷史性的危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龔鵬程


  1956年生於台北,為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著有《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龔鵬程四十自述》、《文學與美學》、《知識與愛情》、《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百八十部作品。
 


目錄

編 序   人文的感應,友情的見證  陳曉林   
自 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弁 言   三教論衡                龔鵬程        
 
◎一 儒家的飲饌政治學   
(一)儒家所說的王道王制   
(二)孟子論飲食口體之養    
(三)飲食與儒家思維傳統   
(四)禮樂教化皆主於飲食    
(五)由飲食觀看儒道政論    
(六)邁向生活儒學的重建   
 
◎二 儒家的星象政治學  
(一)為政擬喻於北辰  
(二)以治曆明時論政   
(三)對天行的基本看法   
(四)以北辰為中樞的天官體系
(五)以北辰為元一太極的思想  
(六)北辰之作用在北斗 
(七)斗建時節以正綱紀   
(八)序天之道以立人極   
(九)在政治與宗教之間  
 
◎三 儒家的曆數政治學   
(一)推算即位年數   
(二)由天命到定數  
(三)推曆數以知命   
(四)孔子以曆論政 
(五)政治的曆數學 
(六)由卦推衍曆數 
 
◎四 儒家的聖典詮釋學  
(一)今文家遺說 
(二)神秘的作者 
(三)特殊的觀點 
(四)聖典解經學 
(五)神聖的寓意 
(六)文字的解讀  
(七)《春秋》之義例 
(八)《春秋》之政略 
 
◎五 儒家的性學與心性之學 
(一)比德男女  
(二)樂而不淫 
(三)中和性學 
(四)重德抑色 
(五)禁欲愛主 
(六)遏欲窮理 
(七)不見可欲 
(八)如好好色 
(九)新的思路  
 
◎六 儒家對法治社會的反省 
(一)法治  
(二)法不足以治 
(三)法制之弊  
(四)法治之思考  
 
◎七 儒家喪失歷史性的危機  
(一)嚴男女之防  
(二)明夷夏之分  
(三)論士庶之別 
(四)辨良賤之殊 
(五)重尊卑之等 
(六)見俗說之謬  
(七)考船山之誤  
 
◎八 儒學經世的問題 
(一)經世之弊 
(二)儒者之迂 
(三)復古之害  
(四)思考之路 
 
◎九 失落的儒學史:東晉名教論 
(一)倡禮教以正風俗  
(二)據儒學以議時政  
(三)敦孝義而定制度  
(四)轉虛玄而重名教 
(五)合仙佛以契周孔  
 
◎十 黃宗羲民本思想探賾  
(一)證人書院之學風  
(二)理學經世之傳統  
(三)蕺山論治之實況  
(四)抑君申民之精神 
(五)民本政治之民主  
 
◎十一 論熊十力論張江陵  
(一)以寄託論史 
(二)歷史的爭辯  
(三)熊氏張居正 
(四)交光互攝的歷史認知 
(五)獨裁的民主主義者 
(六)公羊家的詮釋路向  
(七)時代感受與微辭比興 
(八)一個開放式的結論 
 
◎十二 新儒家面對的處境與批評 
(一)主流之外的儒家  
(二)政治權威的護法 
(三)形式主義的歷史 
(四)弄錯靶位的射手 
 
◎十三 存在的感受:新儒家的學術性格 
(一)存在的感受  
(二)生命的學問  
(三)致曲以有誠   
(四)異化的可能 
 
◎十四 當代儒家與基督教的會通 
(一)新的親和關係 
(二)儒耶親和狀態  
(三)必然緊張關係  
(四)調和會通之路  
 
◎十五 生活儒學與人間佛教 
(一)現代化情境中的儒家與佛家  
(二)當代新儒家與佛教的淵源  
(三)當代儒學發展的困境  
(四)生活儒學的新路向   
(五)儒學發展策略的反省 
(六)生活儒學與人間佛教 
 
◎十六 生活儒學的重建:對朱子的新解讀  
(一)未受重視的朱子禮學   
(二)仁禮雙彰——論仁心仁政    
(三)據孟子以言王者之道   
(四)王道以制民之產為先  
(五)論禮制務酌古今之宜   
(六)與胡五峰辯仁禮體用   
(七)斟酌禮制與鄉里自治   
(八)生活儒學的重建之路 
 
◎十七 儒學與儒教,文廟與武廟 
(一)宜蘭碧霞宮的例子 
(二)礁溪協天廟的例子 
(三)廟宇與教派的儒教功能 
 
◎十八 韓儒李退溪政治思想商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