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01,8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当前位置: 首页> 在伊教主流國,你曾否去理解?
 
“Please do respect my religionif you want me to respect your religion
 如果要我尊重你的宗教,就請你也尊重我的宗教!
 
出自於大馬副首相阿末扎希(Ahmad Zahid)口中的這番話,
在這多元種族與宗教的國家,
應是國人的共識,甚至放諸世界亦然。
  
然而,要賦予伊斯蘭法庭更大的判刑權限,
已然引起非穆斯林社會,以及開明派穆斯林強烈反對。
  
無論支持修法動議與否,人們對未來憂心忡忡。
究竟是對伊斯蘭世界的不理解?還是對其教義過度詮釋?
 
或許,現在就是最好不過的時機,
藉由不同國籍、信仰、生活背景的作者,
從歷史、文化、政經等角度的敘事與剖析,
重新認識真正的伊斯蘭和穆斯林。
 
  
 
 
 
《走近回教政治
 
  本書為圖文並茂的雜誌書,主題論述為走近回教政治,邀得八位學者及時評作者對當今的回教課題,進行論述或給予有力的回應。
  唯有把種種觀念與政治情狀釐清,才能使我們暫且脫離巫統與回教黨相互對抗的場域,或避免受制於回教黨的反抗論述,繼而設法尋找適切的發聲位置,替當今的回教政治問題整理出解釋的框架及可理解的視角。
 
 
 
《磕絆  
 
  有人會認為,人道救援工作只是有錢階層的閒暇活動;有些事情,專屬馬來社群或穆斯林關注的範圍,與己無關。也有人會設想,不同族群之間的和暢關係,依然充沛;對和平的展望,可以變得理所當然。然而,事實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本有關中東糾紛的著作。書中的特別關注巴勒斯坦、敘利亞和羅興亞的課題,並描述與穆斯林群體較為密切的議題。
     
 
 
頭掀不掀?
 
  梁紅玉以身為一個研習女性主義的台灣穆斯林,在宗教相對自由的環境下穿著hijab,或可嘗試在「性別壓迫」與「政治認同」的宏觀論述之餘,從身體覺知感受和個人「能動性」去理解女性微觀經驗。  
  透過訪談與文獻爬梳,一方面描述台灣脈絡下穆斯林婦女穿著hijab的感受,試圖探詢、統理穆斯林女性對傳統的不同認知,以及回應hijab的若干非宗教論點
 
 
 
 《撥開雲霧見清真》
 
  伊斯蘭教是偏激的宗教嗎? 《古蘭經》的內容是什麼?伊斯蘭文化具有怎樣的社會價值和哲學價值?《撥開雲霧見清真》是一本田野調查書。
  作者陳漱石為了這本著作,親身跋涉中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行程經過西亞、中亞、印巴次大陸和馬來西亞各地,以淵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闡述世界和中國各地伊斯蘭教的來龍去脈。  
 
 
 
 
 
 
 《你所不知道的IS
 
  阿拉伯國家的難解之恨起源於一次大戰西方列強簽訂的「塞克斯-皮柯特協定」,這份密約撕裂了阿拉伯的領土與人民,更導致中東地區百年來的動盪不安,而且仇恨的種子,代代相傳。   
  在二○一四年建國後,羽翼已豐,反過來攻擊與收編同屬穆斯林的其他極端組織,包括當年他的頂頭上司「蓋達」在內。 
 
 
 
 
《遙遠的目擊者》
 
  這是一個戰爭的故事。所有這些故事,如果不是有人在現場運用社群媒體做出了報導,全都會消失在歷史的縫隙之中。 
  2010年年底,北非與中東地區陸續爆發「阿拉伯之春」抗暴風潮,本書作者安迪.卡文(Andy Carvin——被《衛報》譽為「推特革命的人」——別開生面地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目擊阿拉伯之春。
 
 
 
 
 
 
 《信仰之外  
 
  1979年,V. S. 奈波爾帶著對伊斯蘭宗教一無所知的狀態,為了尋找「答案」,第一次走訪了四個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伊朗、巴基斯坦、印尼及馬來西亞 
  作者在《信仰之外》中揭露了一個「命題」:伊斯蘭教不只是關乎善惡、道德和私人的信仰問題,它形塑出ㄧ種專斷偏執,致使皈依者的世界觀大變,阿拉伯語成了「聖語」、阿拉伯的土地成為聖地。
 
 
 
 《阿拉伯的勞倫斯》
 
  1917年7月6日,紅海邊上的海港阿卡巴升起了白旗,這是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土耳其以來,最大的一場勝利。在阿拉伯人歡慶的海洋中,有個身影格外醒目——勞倫斯。
  他帶領阿拉伯人抗爭,追逐獨立的理想。所有人都將他視為偉大的英雄。
  然而,這些都並非勞倫斯的真正面貌,勝利者要承擔的道德包袱,是戰敗者永遠不會理解的。
 
 
 
 
 
 神遺棄的裸體
 
  當眾人皆在評論、譴責政治伊斯蘭、恐怖主義活動時,鮮少有人願意去關注穆斯林社會的邊緣人。
  石井光太以人類學家的態度,人道關懷的精神,走訪巴基斯坦、約旦、黎巴嫩、伊朗孟加拉、阿富汗等十國,以過去未曾注視的眼光來看伊斯蘭社會的另一面。
  書中所挖掘的問題相當複雜,足以從事很多的深入調查研究;而他所揭櫫的不只是「性問題」而已,更是整個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的問題。
 
 
 
《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
 
  兩位立場截然不同的知識份子,橫越歷史、政治、宗教等寬廣向度,成就了這場開誠布公、深具哲學價值的對談,無異再創巴格達宮廷大辯論的新高度。
  本書不僅釐清世人對伊斯蘭世界的諸多誤解與刻板印象,亦有助廓清穆斯林社群自身的社會角色與義務,試圖為伊斯蘭教的未來開拓一條更多元兼容的坦途。
  本書出版的重要代表性意義,鼓勵更廣泛的公眾討論,如何與具有不同觀點的人找到共同點
 
 
 
 
   
 
《先知之後》  
 
  西元632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之後,穆罕默德終於率領新興的穆斯林信眾返回麥加,為阿拉伯社會帶來繁榮與和平。
  但誰也想不到,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
  難以置信的是,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無人知曉。有血緣之親的堂弟?最忠實可靠的老臣?富貴瀟灑的女婿?野心勃勃、老奸巨猾的總督暗地裡伺機而動,圖謀大位…… 
 
 
 
《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
 
  什麼是「伊斯蘭特殊論」政治與宗教密不可分的伊斯蘭,是否發展出有別於西方的特殊性?
  本書作者夏迪.哈彌德是位埃及裔美國籍中東政治研究學者,在書中試圖呈現伊斯蘭主義運動的多元面貌,破除世人將「伊斯蘭」等同於「暴力」的刻板印象。 
  此外,作者也希望傳達伊斯蘭世界在傳統上,就與西方世界有不同的發展理路,我們不應該以「自由民主」的發展路線,來框架伊斯蘭世界,而該把伊斯蘭放在「特殊的位置」上來看待。
 
 
 
 
 
《伊斯蘭文明》
 
   哈濟生堅信,理解任何歷史發展都應該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見真正的歷史全貌,這樣的歷史哲學在《伊斯蘭文明》中表露無遺,他推翻了全球文明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迷思,闡述伊斯蘭文明參與現代文明的重要角色。        
  《伊斯蘭文明》的寫作比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早了十餘年,但哈濟生已經在書中以歷史為佐證,批判東方主義和西方霸權的自滿,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竟然出自一位西方學者之筆,更顯現他深刻且敏銳的思考與反省。
 
 
 
 
從歷史中擺脫伊斯蘭=恐怖攻擊的思維
 
   說起「中東」,你會想到什麼?是一望無際的荒漠,還是富裕的石油輸出國?是絢麗多彩的文明搖籃,還是戰亂不休的兵家必爭之地?或者是讓人聞風喪膽的IS
   從這些單一面向的想像中可以知道,我們對於在世界史上舉足輕重的中東,始終未能一窺全貌。這是一本跳脫西方僵化思維、全方面深入剖析中東問題的專書,透過精闢的解析,帶你重新發現被大眾錯過與忽視的中東問題,揭開伊斯蘭世界的神祕面紗

 
 
 
 
 
《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扎克七歲時,父親成為第一個在美國殺人的伊斯蘭聖戰分子,聯手策畫一九九三年的世貿中心爆炸案。生活在父親的謊言和罪行的陰影下,他搬家二十多次、在學校被霸凌,切割不了身體裡流著父親的血,又遭受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