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733,10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数学 > 數之軌跡Ⅲ:數學與近代科學(限量親簽版)
數之軌跡Ⅲ:數學與近代科學(限量親簽版)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數之軌跡Ⅲ:數學與近代科學(限量親簽版)

作者:
出版社: 三民
出版日期: 2024-05-2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20.00
市场价格: RM63.89
本店售价: RM56.86
促销价: RM53.67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臺灣數學界的《史記》,臺灣數學史研究第一人洪萬生心血之作

  柏拉圖將五元素連結五種正多面體的圖形,
  讓古希臘宇宙論有了最自然的「數學歸宿」。

  以五元素中的四個古典元素為靈感,《數之軌跡》將深入探索數學的歷史、發展和奧祕。每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元素,象徵不同的數學主題,並呈現數學在文化、科學和藝術中的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學生還是對數學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數之軌跡》都將為你打開數學的大門,啟發你對這一古老而美麗的學科有新見解。

  ─數學與近代科學─
  火象徵著數學的革命和現代奇蹟,也是最銳利的正四面體
  這本書將進入近代數學發展的時期。深入研究西方數學的嶄新發展,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以及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探索微積分、數論等各大數學領域如何塑造當今的世界,見證數學家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閱讀歷史,體會數學─
  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為追求更為逼真的藝術作品而興起了透視學。這股潮流不僅激發了數學家對此深入研究,甚至回饋到數學領域之中,從而誕生新的數學分支。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微積分之戰至今一直是人們喜愛討論的話題,而微積分的誕生,究竟誰才是第一人,這場爭端後續又造就了怎麼樣的歷史?將完整帶給讀者最詳盡的內容!

  ─通往數學思維的大門─
  不僅僅是闡述數學歷史,更能幫助讀者理解數學的抽象概念,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推演。內容探索各種古代人的智慧,無論是否喜歡數學,都能從中發現數學的樂趣以及實用性,對學習數學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書特色

  ●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與HPM團隊共同打造最全面的數學歷史
  ●多元歷史題材,對比不同文明之間有關同一知識內容的研究
  ●深入探討文化差異,參悟不同命題與證明的數學風格

全數推薦

  冬陽|央廣.名偵探科普男節目主持人
  呂治鴻|數學愛好者、大學數學管理員 、臺灣大學數學所博士候選人
  李政憲|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新北市林口國中數學科教師
  洪進益|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崔茂培|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MRPC科學推展中心數學組主任
  張旭 (張舜為)|張旭無限教室線上課程平台創辦人、數學老師
  莊惟棟|明道大學助理教授、數學博物館館長
  彭良禎|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
  趙國欽|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依首字筆劃排序)

  這是一套貫徹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數學大成。《數之軌跡系列》詳盡地整理過去的故事、將近代的數學用大家可以懂的方式撰寫,讓數學之美持續傳播。──數學老師張旭 (張舜為)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洪萬生


  臺灣彰化人,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在職涯中熟練數學史專業研究之際,也一直關注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之關連(HPM)。四十多年來,已出版二十幾本普及著譯作品(含與師友、學生輩合作部分),為數學普及閱讀活動,略盡棉薄之力。著譯有《數學故事讀說寫》、《當數學遇見文化》《學霸筆記:幾何》、《數學也可以這樣學》、《窺探天機──你所不知道的數學家》、《數學的浪漫:數學小說閱讀筆記》、《畢氏定理四千年》、《摺摺稱奇:初登大雅之堂的摺紙數學》、《蘇菲的日記》、《爺爺的證明題:上帝存在嗎?》,審訂有《數學女孩系列》、《世界第一簡單線性代數》、《小學算術:小學1~6年的學習指導要點對應》、《數學,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一門不教公式,只講故事的數學課》。

英家銘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歷史研究所合聘副教授,曾任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問研究員、中原大學講師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數學史、數學教育、數學文化、東北亞史,特別是數學在朝鮮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發展。

作者簡介

蘇惠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臺北市立西松高中數學科教師,是位教學經驗超過二十年的數學教師。研究所時主修數學史,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將數學史的材料融入數學教學中。自從《HPM通訊》1998年創刊以來,一直義務擔任主編工作。在教學和其相關工作之餘,盡力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與數學普及而努力。

蘇俊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北市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教師,專長為(中國)數學史及HPM。

陳彥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臺北市立成功高中教師。曾與臺灣HPM團隊合譯《數字邏輯101》、《溫柔數學史:從古埃及到超級電腦》、《這個問題,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

審訂者簡介

于靖


  耶魯大學數學博士,教育部榮譽國家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數學會會士。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行的數學界權威性期刊《數學年鑑》(Annals of Mathematics)上發表了二篇論文,於2015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院士。

林炎全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數學博士。曾任職羅東高中、宜蘭高中、臺中二中,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以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曾與大學同窗洪萬生、楊康景松等人合譯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譯有《畢氏定理四千年》。

單維彰

  國立中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數學系與文學院學士班合聘教授。主要工作在於數學教育,其對象包括學士、碩士、博士階段的數學專業教育,國中、高中階段的數學素養教育,中等學校數學領域的師資培育,以及面對社會大眾的通識教育。榮獲國立中央大學第一屆教學傑出獎、教育部第七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教育部107年磨課師標竿課程獎。


目錄

第1章 十五~十七世紀的西方數學
1.1 實用算術與商業發展
1.2 西蒙・史提文
1.3 約翰・胡德與德.維特
1.4 十六世紀歐洲數學的主角:三角學
1.5 麥卡托投影法與三角學
1.6 雷喬蒙塔努斯與《論各種三角形》
1.7 對數的發明
1.8 文藝復興與希臘典籍的重現
1.9 代數及其符號法則
1.10 卡丹諾與《大技術》
1.11 三次方程式解法的優先權爭議
1.12 符號法則:韋達與笛卡兒
1.13 數學與繪畫透視學:射影幾何的緣起

第2章 科學革命
2.1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2.2 伽利略與《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錄》
2.3 克卜勒與《新天文學》
2.4 牛頓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第3章 近代數學的起點(一)
3.1 數論
3.2 古典機率
3.3 坐標幾何
3.4 笛卡兒與《幾何學》
3.5 費馬與《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
3.6 費馬 vs. 笛卡兒

第4章 近代數學的起點(二)
4.1 前言
4.2 科學的數學化
4.3 函數的發明
4.4 微積分的誕生
4.5 微積分的發明人:牛頓(1643-1727)
4.6 牛頓的流數法微積分
4.7 微積分的另一位發明人:萊布尼茲(1646-1716)
4.8 萊布尼茲發明的微積分
4.9 關於微積分發明的優先權爭議
4.10 柏克萊主教的《分析學者》與基礎論戰
4.11 數學家的地位與相互的交流

第5章 中國數學:西方數學文化的交流與轉化之另一面向
5.1 《幾何原本》(1607) 與西學第一次東傳
5.2 梅文鼎、康熙與《數理精蘊》(1723)
5.3 乾嘉學派與《疇人傳》
5.4 算學 vs. 經學:以談天三友焦循、汪萊與李銳為例
5.5 十九世紀中國數學:李善蘭、華蘅芳與西學第二次東傳
5.6 晚清數學知識的制度化與傳播
5.7 「西學中源」的意識形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