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1,74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社会议题 > 農夫與他的田
農夫與他的田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農夫與他的田

作者: 大愛電視臺,吳柳蓓
出版社: 立京文化
出版日期: 2017-03-29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80.00
市场价格: RM57.81
本店售价: RM51.45
促销价: RM50.87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留在原地,是這個行業最大的堅持,
我們也堅持留在友善農業的這一邊,
訴說他們與土地並肩齊走的故事。

  他想扭轉部落族人的生活景況,讓年輕一代可以選擇留下來生活,
  於是積極復興苦茶油產業卻頻遭非議;因為他是牧師,怎能如此「汲汲營營」?

  他曾經相信想要的生活在遠方,到五十歲才知道最想踏上的是回家的路;
  而家鄉只剩三成的梯田仍事生產,脊椎裡填得是骨泥的他,毅然決然彎腰插秧拔草……

  他不想繼承農家衣缽,於是努力研讀醫學,取得執照和聘書,
  卻因父親年邁、手足各有難處,終歸年紀輕輕便接下竹園,種了一輩子甘甜在心的筍。

  她從年輕就開始農作,婚後辛勞有增無減,都在她的這塊土地上收穫,安靜而溫柔;
  沒想過有一天政府會計畫「買」走土地,而她要大聲說出再簡單不過的事實:這是,我的田。

  他帶著未圓滿的音樂夢從台北回到屏東,選擇種植有機木瓜卻一年賠過一年;
  經驗累積之後可以談成本、談獲利、談疫病防治方法,唯一沒得談的,是一定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日常生活之中和農業最靠近的時候,是當菜價上揚、紛紛心疼起荷包;颱風過境,看見疲憊的農人彷彿不堪滿目瘡痍的折損;農夫的形象變得單調,少有人說的農業現場,是這本書的主軸。

  書中還有其他言說不盡的農夫故事,他們尋找友善土地的耕作方法、分享天然作物的原色本味;農務時光頻有艱澀,雖然口說豐盛短收盡皆天意,堅忍卻非我們能想像;而我們若能循一條與農夫相遇的路,從此明白大地物產並非理所當然,無非是一場最美好的緣分。

  大愛電視臺製播的《農夫與他的田》節目,除了記錄臺灣農業現狀,也靜靜呈現每一位農夫與土地的完整連結。節目於二零一四年榮獲第四十九屆電視金鐘獎之「綜合節目獎」。農夫們與田的生活還在日復一日的進行著,於是選擇用文字把故事再說一次,讓農夫的身影有另一種深刻。書中擇選了十位各處不同地域、植栽各種作物的農夫,訴說他們與土地並肩齊走的故事。

本書特色

  1.客觀闡述每位農夫與土地的故事,不美化返鄉下田的選擇、不銳利針砭政治經濟;三百六十行各有甘苦,農夫亦然,真正看見農務生活底蘊。

  2.詳述農人堅定友善耕作的過程、艱辛與抉擇,讓人瞭解縱然無毒、永續與生態維護如斯迷人美好,卻仍有農人無法自慣行農法轉移為友善耕作的難處。

  3.走入農夫的視野,看見人與土地除了供需關係,尚有無可切割的疼惜與信念,這是大規模科技農業無法替代、更無從創造的情感;心念,始終是留住美好風景的不變關鍵。

  4.對大眾而言,無論是上餐館點選料理,或是到超市、市場、網路購買食材後於自家上菜,飲食都是再自然而不過的事;本書開展農業耕作實況,明白每一口食物原來仰賴有人願意風雨無阻、富儉無尤的日日掛心看顧,由此體會守護台灣農業並非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名人推薦

  吳寶春麥方店創辦人/吳寶春
  呷米共食廚房創辦人/邱馨慧
  法式餐廳「鹽之華」主廚/黎俞君
  穀得食務所Good Food Agency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愛電視台


  創立於1998年1月1日,為慈濟傳人文志業基金會所屬之非營利事業,是一家不收商業廣告的電視台。大愛電視製播的新聞、節目及戲劇,著重發揚人性的真善美。取材清新,真人實事,既「報」且「導」,引領觀眾看得更真、想得更深,能從看大愛,而行大愛;希望「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吳柳蓓

  彰化縣北斗鎮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文學碩士。曾在大學教書,喜歡旅行、養花、美食跟走路。曾獲台北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等若干獎項。著有《加州走台步》(木馬文化)、《租借日記》(九歌)、《沒有門牌號碼的國度》(健行)、《移動的裙襬》(寶瓶)與《裁情女子爵士樂》(遠景)。


目錄


 
植栽回家的黃澄坦途
苦茶樹農──溫光亮
溫光亮克服有機種植的諸般關卡,在一群對有機農業有共識的族人協助與支持下,扭轉了部落的頹廢,找到一條與外界聯繫的新穎道路。他的返鄉如同是仁慈的上帝帶來無私的人,在這塊土地綻放重生的光芒。
 
一畦夢田尋原鄉
稻農──陳國志
二十二歲時的陳國志拼命想離開去外面闖,五十歲時又一步一步努力往回家的路上走。這一切除了是機緣媒合,還有一份對家鄉田園的牽掛;每一步路都走得戰戰兢兢,全力以赴做到極限為止。
 
不尋常時代的尋常人情
筍農──吳國池
就在多數人初初醒來的時刻,吳國池早在竹園裡揮汗如雨,一邊聆聽大冠鷲和五色鳥的和弦,一邊彎腰採筍,直到太陽穿透雲層投射在竹葉上。數十年來,都是一個人忙著竹園大小事。
 
權利,來自勇於主張的人
地瓜農──洪箱
洪箱說,灣寶人喜歡不分彼此的關係形式,大家有緣聚在一起是「三頓飯」的福氣,淺白的說就是我有你也有,這種藉彼此福氣在這塊土地上打理衣食的關係,正是灣寶在地人最緊密的人情資產。
 
藺草撐起苑裡小鎮大經濟
藺草農──何江海
種了一輩子藺草的何江海有著洞悉世事的智慧,這種一般人學不來的沉著,他說都是跟老天爺和這片土地學習來的;不管是豐收還是欠收,是天氣晴朗還是颱風來襲,順其自然就是唯一的答案。
 
為每一塊土地找回最初容顏
金針農──王順瑜
如果王順瑜當初沒有發現水社柳順應環境的特點,金針花田也不會出現在頭社盆地的土地上,頭社盆地的現況恐怕不會如此精彩。在他身上,我們體會無私的愛終究會回到無私者身上,沒有意外。
 
深耕,最深情的耕作
稻農──葉豐端
葉豐端在推行有機稻米成功之餘,壯著時勢的風向球將傳統農業推向不可思議的轉型之路,從單純的農夫到擁有自己的碾米設備、篩米機、包裝機,最後走上自產自銷的領導先鋒。
 
自然是生命最好的導師
柳丁農──涂錦綉
涂錦綉說自己對農事一無所知,更不曉得六分地有多大,要花多少人工和時間整頓。在沒有任何先備知識當基礎的前提下,還發夢要做有機,這些,她都只能邊做邊學,從錯誤中修正。
 
熬出記憶中的純心滋味
甘蔗農──張錫斌
黑糖雖然沒有吸引人的外表,口感卻十分清甜甘醇。張錫斌的童年糖舖沒有現代糖果色澤繽紛,口味五花八門,可是那是融合了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在張錫斌心中任何糖果都無法比擬。
 
唱一首坦率的生命之歌
木瓜農──吳永勝
吳永勝說,做有機若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很容易就違規出軌了;有機農夫的自制力和道德要求要比一般人高,有時必須花上幾年的時間進行實驗。放棄兩個字很容易,堅持到底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