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494,701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戰地情書

戰地情書

RM25.20

浏览历史

知食份子2
上一张
知食份子2
下一张
prev next

知食份子2

作者: 林金城
出版社: 木言社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
商品库存: 缺货
市场价格: RM28.00
本店售价: RM25.2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您可能也会喜欢下列商品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作者简介

知食份子林金城簡介:
品牌創意顧問,“知食份子‧ 人文空間”策劃總監。
 
2000 年起致力於飲食文化研究,至今已為超過250 種食物溯源,包括肉骨茶、福建面、海南雞飯、炒粿條等,
堪稱最了解馬來西亞食物的“知食份子”。
 
擔任電視節目“阿賢人情味”、“阿賢貪吃路線”( 大馬)及“美食尋根”( 新加坡) 節目顧問。
林金城享名文壇,早年曾出版攝影╱散文集(1998,十方)、詩集《假寐持續著》(1999,大將出版);近年更出版了飲食散文集《知食份子》(2006,大將出版)及古蹟╱文化散文《十口足責》(2007,大將出版)。
 
知性與感性兼具,引領讀者穿梭食物與生活的歷史長廊,發掘出一個又一個食物背後的故事。
從2005 年開始,林金城在《星洲日報》、《中國報》、《南洋商報》等報刊開闢飲食專欄,深獲讀者及各界人士歡迎與認同。
今日,只要談及馬來西亞美食,林金城的名字必定會被提起。
2007 年,林金城以個人飲食部落格“知食份子”,榮獲台
灣中國時報主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之年度最佳生活品味
部落格首獎,至今該部落格已超過250 萬點擊。
2009 年推出飲食專書《知食份子尋味地圖》,巡回全國各
地演講,掀起找吃、食物尋根風潮。同時,該書也是大眾書局
2009 年最受大馬讀者喜愛的10 本書之一。
2011 年,林金城榮獲星洲日報主辦的國內十大最受歡迎作家獎。
 
林金城知食專欄:
1.中國報/知食品味尋寶圖 2008 ~
2.星洲日報/安樂茶飯 2007 ~
3.中國報/食本生意 2007 ~ 2008
4.南洋商報/印象寫食2006 ~ 2007
5.星洲日報/知食份子2005
 
林金城知食部落格:
1.知食份子:http://www.got1mag.com/blogs/kimcherng.php
2.知食庫:http://blog.chinatimes.com/casey
3.知食份子面子書:http://www.facebook.com/eatellectual
 
内容简介
大馬最知味的飲食雜誌書。
林金城多年研究飲食文化、品嘗美食的心得經驗。《知食份子》一年出版兩期,由林金城負責全書的撰文和攝影,涉足全馬城鄉,為讀者尋味,為食物尋根。內容多元,每期設有一主打專題,全面介紹一個地方的特色美食,附推薦餐館或食攤,以及林金城精心製作的逛食地圖。林金城也將針對某種食物,及其演變的各種類型,作深入的介紹和推薦。他在介紹美食時,常嵌入文化及歷史,以感性優美、精準獨到的文字,讓讀者了解食物的流傳價值和味覺歷程。
 
《知食份子2》重點內容包括:
1.吃什麼最古晉,帶領讀者遠赴東馬,揭開哥羅面、千層蛋糕等飲食文化面紗。
2.馬六甲老街找吃之旅,附美食地圖,讓你按圖找味,吃完逛街,逛了街再吃。
3.客家茶果面面觀,附圖鑑及故事,是最完整的客家茶果溯源和介紹。
4.林金城在介紹某種食物時,必定會介紹該食物的代表食店或攤位,並附上GPS,帶領你輕鬆上路,找吃不難。
 
 
获奖记录
2007年,林金城以個人飲食部落格“知食份子”,榮獲台灣中國時報主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之年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首獎。
 
2009年推出飲食專書《知食份子尋味地圖》,獲大眾書局2009 年最受大馬讀者喜愛的10 本書之一。
 
2011年,林金城榮獲星洲日報主辦的國內十大最受歡迎作家獎。
 
名人推荐语
有趣的知食份子  推薦序⊙梁文道(香港著名文化評論者、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主持人)
 
過去幾年,我出門去得最多的國家一定是馬來西亞。幸運的是,這麼多年來我在馬來西亞居然從未吃過一頓難吃的飯。難以下嚥的食物在這片土地上似乎是種必須去刻意尋找才找得到的東西,好在我的朋友們穿城拐巷帶我去找的全是美好經驗。
 
而在這一群朋友之中, 最擅此道者當是林金城,人稱“大馬蔡瀾”的老詩人(‘老’指的只是寫詩的年資)。可惜香港這麼多人愛去馬來西亞覓食,書市上卻很難找到他在彼邦出版的著作,否則那真是上好的遊客指南。他寫飲食,從不止於那家好吃那家不好,更有一番考古癖,喜歡尋根究柢,一路查考諸種食制之由來變化。用他發明的那個帶點小聰明的稱號來講,這不叫做美食家,卻是“知食份子”。在馬來西亞當一個“知食份子”,又的確是件趣事。許多朋友喜歡坐飛機去那裏吃東西,常常是為了懷舊,例如怡保人伴着“芽菜雞”吃的河粉,不少香港人都會驚嘆如今沙河也很難吃得到這麼原典的“沙河粉”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在香港和廣東吃的版本總是加了太多澄麵、太多薯粉;怡保的河粉則堅持老派做風,米漿為主,味道自然米香滿溢,口感自然軟滑柔嫩。
 
這便是移民文化的不變定律。從家鄉飄洋過海抵達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氣候、風土和周遭的聲音與氣味都不一樣了,往往是老家的食物可以延續記憶,使生活稍顯安定,使自我身份仍然在時空裂變中維持一統。移民的食物還會順帶帶來一連串的鏈條,比如說專從老家運來家鄉才有的原料的小貿易商,比如說專門售賣這類食材和比較花工夫製造的吃食小店,又比如說一整套圍繞着這些原鄉食物打轉的年節儀式和社群,最後還有用原鄉飲食聚集鄉親的食肆跟會所。許久之後,當這一切遍地開花,成了異鄉中別具異國風味的消費場景(例如紐約的唐人街),我們往往還能追溯出它們的最初源頭(例如倫敦老牌的Indian Club,幾乎是今天全英國印度菜的母港)。我在林金城的書寫之中便時常讀到這樣的源頭。
 
然而,現實很難盡為原理歸納,就像你在四川找不着台灣的“四川牛肉麵”一樣,移民擁抱的食物並不都真是他們老家的原產。馬來西亞華人總以為“烏達”(Otak-Otak)是麻坡的代表食物,甚至覺得它原產麻坡。但這種以蕉葉或亞答葉包着魚漿魚塊烤成的東西卻又遍佈東南亞,大家又怎麼會認為它是麻坡華人的特色呢?林金城還真找到了19世紀一個叫做鄭美蘭的女子,發現這位出生在泰國的潮州後裔是最早在麻坡賣“烏達”的人。她的“烏達”和潮州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潮州根本就不出這種南洋食品。根據推測,這很可能是鄭美蘭在她出生地泰國學到的
東西。你看,一種泰國食物被一個潮州人帶到了馬來西亞,久而久之竟被看做是當地華人的美食。鄭美蘭的確是個以食物記憶過往經歷的移民,只不過這個記憶與她華人的身份無關,而是她家活在泰國的印記。“知食份子”式的考證之所以有趣,正因為宏大的歷史敘述永遠包不盡這些在食物上頭才找得到的小故事,這些故事既填充也模糊了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甚至讓“我們”變得比自己所知的更加複雜。
 
作者其他著作
2010年推出飲食專書《知食份子尋味地圖》,巡回各國各地演講,掀起找吃、食物尋根風潮。
2011年推出《知食份子1》,繼續尋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