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商品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体书 > 經歷 患難餘生記
經歷 患難餘生記
上一张
下一张
prev next

經歷 患難餘生記

作者: 鄒韜奮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 2018-10-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36.00
市场价格: RM60.40
本店售价: RM53.76
促销价: RM50.74
剩余时间: 请稍等, 正在载入中...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本書由《經歷》《患難餘生記》兩部分合編而成,是鄒韜奮先生的個人回憶錄。全書向我們展現出韜奮先生從一名窮學生,到優秀的新聞記者、出版家和愛國民主戰士的成長軌跡和心路歷程,堪稱現代知識份子人生道路的縮影。1936年11月,鄒韜奮先生因參與領導救國會而被捕入獄。

韜奮在獄中回顧撰寫了自己二十年來的生活中就學就業的經歷片段,以供青年朋友們參考。同時,還把一起被羈押的沈鈞儒、王造時、李公朴、沙千里等六位獄友的可貴經歷生動地記錄下來,為他人作小傳。《經歷》包括《二十年來的經歷》《在香港的經歷》和《附錄》,共61篇文章。1944年,韜奮先生于病中著手寫作《患難餘生記》。這既是作者回顧數次流亡的顛沛生涯的自傳,也是抗議當局文化統治舉措的歷史文獻。第三章還沒有完稿,韜奮先生即因病逝世,此書成為未完成的最後遺作。


作者介紹

鄒韜奮(1895—1944)

中國現代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和翻譯家。 原名鄒恩潤,祖籍江西余江。1921年畢業于聖約翰大學。1926年10月接辦《生活》週刊,七年間週刊成為行銷超過15萬份的極有影響刊物。1932年7月,創立生活書店,由《生活》週刊“書報代辦處”,發展到遍佈全國五十餘家分店。後又創辦《大眾生活》、《全民抗戰》和《生活日報》等刊物。鄒韜奮一生六次流亡,一次入獄,1936年因參與救國會與沈均儒、章乃器等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是為“七君子”之一。著作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 患難餘生記》等,他的新聞性散文堪稱典範之作。翻譯作品有《韜奮譯述愛情小說三種》等。


目錄

經歷

開頭的話/ 003

二十年來的經歷

一 永不能忘的先生/ 009
二 工程師的幻想/ 013
三 大聲疾呼的國文課/ 017
四 課外閱讀/ 021
五 寫作的嘗試/ 025
六 新聞記者的作品/ 029
七 英文的學習/ 033
八 修身科的試卷/ 037
九 幻想的消失/ 042
一〇 青年“老學究”/ 046
一一 踏進了約翰/ 050
一二 深摯的友誼/ 054
一三 苦學時代的教書生涯/ 058
一四 初出茅廬/ 062
一五 三星期的練習/ 067
一六 新飯碗問題/ 071
一七 編譯的教訓/ 075
一八 英文教員/ 079
一九 外國文和外國教師/ 083
二〇 一個基本原則/ 087
二一 進一步的研究/ 091
二二 寫作中的“積蓄”/ 095
二三 一種有趣味的工作/ 099
二四 現實的教訓/ 103
二五 一幕悲喜劇/ 107
二六 一年的練習/ 111
二七 聚精會神的工作/ 115
二八 一個小小的過街樓/ 119
二九 轉變/ 123
三〇 幾個原則/ 127
三一 社會的信用/ 131
三二 立場和主張/ 135
三三 深夜被捕/ 139
三四 到捕房/ 143
三五 鐵格子後面/ 147
三六 高三分院/ 152
三七 再被羈押/ 157
三八 同情和厚意/ 161
三九 地方法院/ 166
四〇 押在公安局/ 170
四一 高等法院/ 175
四二 看守所/ 179
四三 臨時的組織/ 183
四四 我們的“家長”/ 187
四五 “難兄難弟”的一個/ 194
四六 “難兄難弟”的又一個/ 198
四七 “難兄難弟”的又一個/ 202
四八 “難兄難弟”的又一個/ 205
四九 一個“難妹”/ 208
五〇 “六個人是一個人”/ 212
五一 前途/ 216

在香港的經歷

五二 波動/ 223
五三 貧民窟裡的報館/ 227
五四 慘澹經營之後/ 232
五五 一個難關/ 237
五六 新聞檢查/ 241
五七 一個有利的特點/ 245
五八 種種尷尬/ 249
五九 一隻大笨牛/ 253
六〇 一封誠懇慰問的信/ 257
附錄 六一 我的母親/ 262

患難餘生記

第一章 流亡/ 272
第二章 離渝前的政治形勢/ 320
第三章 進步文化的遭難/ 363